Episode 96: 一口唾液的生意,23AndMe从硅谷独角兽到破产重生
骅:哎Poy,你有没有做过DNA的检测?
Poy:没有,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事情。
骅:我家先生也曾经怀着好奇心去做了一次DNA的检测。结果发现祖籍克罗地亚的他,居然有40%的意大利血统,然后20%的蒙古血统,哈哈。我曾经也想去做,但是我想作为中国人,我们的血缘应该是100%的中国血统吧,如果做出来不是的话,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哈哈。
Poy:嗯嗯,原来是为了了解血统。我记得好些年前,电影明星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当时做了乳腺切除,好像就是因为做了DNA检测,查了她的家庭基因,未来有很大概率得乳腺癌,所以她在确诊携带突变基因后,听从医生建议进行了手术,以显著降低风险。
骅:对,她当时的公开声明,还在全球引发了“朱莉效应”(Jolie Effect),以至于西方很多有家族癌症史的女性主动去做相关的基因检测,并提前做预防性手术。虽然我没有去做DNA家族血缘的测试,但是我一直对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型很感兴趣,其中做得最出名的就是23andMe这个品牌了。
Poy:骅姐,你可不可以先和大家解释一下23andMe是谁呢?
骅:23andMe 是一家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它成立于 2006 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的硅谷。公司以直销(Direct-to-Consumer, DTC)来做基因检测服务,消费者只需在线购买唾液采集套件、寄回样本,就可通过公司提供的在线平台查看自己的祖源信息、遗传健康风险、药物反应倾向、以及某些遗传特质等。
Poy:哎,那为什么会取名 “23andMe”这个公司名字呢?
骅:这个名字来源于人类细胞中的 23 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包含一条来自父亲的拷贝和一条来自母亲的拷贝。这些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有着决定我们生理特征、健康风险、性格倾向等的基因。因此取这个名字就是有着“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意思。
那23AndMe的主要业务呢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祖源分析 (Ancestry Service):帮助用户追溯祖先来源,了解族裔比例(如欧洲、亚洲、非洲血统等),并发现潜在的基因亲属
健康报告 (Health + Traits Service):分析用户是否携带某些疾病的易感基因(如乳腺癌、帕金森病),以及基因与生活习惯相关的特质(如咖啡代谢、乳糖耐受性)。
药物反应基因 (Pharmacogenetics):提供基因与药物代谢相关的建议,帮助医生或患者了解可能的药物副作用或者是疗效差异。
基因数据科研合作:与制药公司(如葛兰素史克 GSK、辉瑞 Pfizer)合作,将匿名化的用户基因数据用在药物研发和遗传学研究。
23andMe 的创始人是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她自己本身是一位生物学家和企业家,毕业于耶鲁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她也是Google 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的前妻,因此在硅谷创业圈拥有广泛的人脉和资源。
说到Anne Wojcicki,他们家族在硅谷非常知名:三姐妹(Susan、Janet、Anne)分别在 科技、医学研究、基因检测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力。大姐 Susan Wojcicki,曾是 YouTube 的 CEO,也是在 Google 创立初期就加入的元老,甚至当年她家的车库,就是 Google 的最早办公室。
二妹 Anne Wojcicki,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 23andMe 的创始人。还有三妹 Janet Wojcicki,是一名医学研究教授,专注营养学和公共健康。
因此,这三姐妹分别在科技、基因、医学 领域都闯出了一片天地,因此很多人把她们称之为是硅谷最有影响力的‘三姐妹组合’。”
Poy:哇,真的好厉害的三姐妹。但是我看新闻大姐Susan在2024年8月因为肺癌而去世了,也是科技界一个重大的损失。想当年,主导推动 Google 收购 YouTube的就是她,这笔收购不仅是Google历史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之一,而且直接重塑了Google的广告版图和生态布局,封锁了潜在竞争对手,这个战略意义非同小可,直接让 Google 从一个 “搜索公司” 升级为 “全场景信息与内容分发巨头” ,对Google绝对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几乎可以说是奠基人般的角色。而且Susan也在 2014年到2023年担任 YouTube CEO,在她任职的近10年时间里, YouTube 用户规模、收入和影响力都是成倍增长。
骅:是的。那么回到23AndMe,公司在成立之后,的确很快就引人注目。他们在2007年推出首个直销 DNA 测试套件,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驱。2015年获得美国 FDA 批准,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部分健康风险检测。2018年起与 GSK 签署 3 亿美元合作协议,用于药物研发。
23AndMe在高峰期用户数超过 1400 万人,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检测公司之一。
Poy:哇,这个数字还是挺惊人的。但是我看到新闻,今年3月,23andMe 宣布向美国法院提交第11章破产申请,启动资产出售程序,然后CEO Anne也是即刻辞职。23andMe在2020年上市,并在2021年股价一度飙升至约321美元,但到目前为止,公司股价已跌至每股不足1美元。那么骅姐,为什么这个曾经在硅谷风风火火的公司,会遭遇申请破产的命运呢?
骅:好的。其实破产的背后,主要原因是23andMe 多年未盈利的商业模式和2023年波及约700万用户的重大数据泄露。因此在讨论破产原因之前,我想先聊一下23andMe 卖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是基因检测,还是“好奇心”?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花$100+去了解自己的祖源或者健康风险?这背后的用户心理是什么?和医疗体检、医生建议相比,消费者相信23andMe的原因是什么?
Poy:骅姐,这些正是我的疑问,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花上一百多美元,只为了吐一口唾液,然后坐在电脑前,等着一份所谓的‘基因报告’?23andMe,怎么就靠这一口唾液,成为全球最知名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之一的?
骅:首先,从表面上看,它卖的是科学,基因检测、祖源分析、健康风险预测。但如果你深入一点,你会发现,23andMe 真正卖的,其实是一种‘关于自己的故事’。报告里的信息,可能告诉你,你有35%的东欧血统,15%的北欧血统,也许还有2%的非洲或美洲原住民祖源。甚至,它还能帮你找到远房亲戚。比如有些人在23andMe上,真的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或者确认了家族传说里的那段‘混血’渊源。这种探索,不仅满足了好奇心,更触动了人类最深层的身份认同感:我到底是谁?我的根在哪?
Poy:所以,它不仅有医学知识,还很会讲故事,它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不是枯燥的医学术语,而是包裹了很强的情感元素的一个品牌。
骅:23andMe的另一部分吸引力就是来自我们人类对于健康的焦虑。现代人越来越担心遗传疾病,像帕金森、乳腺癌这样病魔的名字,总在新闻和朋友圈出现。23andMe 的健康报告并不能给你确诊,但它会告诉你,你的基因是否携带某些易感变异。这些数字,哪怕只是概率,也能给人一种‘掌控感’。知道了风险,至少觉得自己能提前准备。对很多消费者来说,这种心理安慰,是非常有价值的。
Poy:明白了,除了我们刚刚说的“我是谁”卖点,为“确定性”买单,是第二个核心卖点,确实是很多消费者愿意的。
骅:另外,相比医院的体检,23andMe 的体验更轻松、更直观。你不用排队、不用看医生,也不必面对那些枯燥的化验单。所有结果都在线呈现,用彩色图表和简单文字,甚至带着一些游戏化的趣味,让科学变得像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再加上硅谷的科技光环,很多人把它当作一种创新消费,而不是传统医疗。毕竟,它卖给你的不是‘你健康不健康’,而是一个更大的故事,那就是你是谁,你的过去和未来是什么样子。
Poy:所以,23andMe 卖的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检测报告,而是一种‘探索自我’的情绪价值。它把科学变成了故事,让大家觉得,花这一百多美元,不只是买数据,而是买一份身份认同感和安全感。
可问题是,这种商业模式,本质上还是靠消费者的好奇心和焦虑驱动。好奇心可以一时火爆,但能不能长久维持?骅姐,它的主要收入是来自卖检测包吗?还是订阅服务?另外,它拿到那么多人的基因数据,有没有动心思从中赚钱呢?就像刚才您提到的与GSK的合作,这个算不算是数据 生意的一项,这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呢?
骅:Poy,你说得没错,23andMe 这个商业模式,从一开始确实就是靠好奇心和健康焦虑来驱动。大家花一百多美元买一份检测包,更多是为了探索自己的血统、看看有没有什么遗传风险。问题就在于,好奇心是一锤子的买卖,祖源看一次也就够了,你不可能每年都去查自己的祖先。而健康风险方面,基因也不会变,所以检测本身是非常缺乏复购动力的。
Poy:确实,这是一个没有后续的business,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一次性的生意。
骅:对。那么,它的钱到底是从哪儿赚来的?在它最火的那些年,核心收入几乎全来自卖检测包。后来,为了让用户持续付费,它尝试推出过一些订阅服务,比如每年几十美元,提供更频繁更新的研究成果、个性化健康洞察,甚至是连接亲属、参与研究项目的社区功能。但这些订阅并没有成为主要收入支柱,规模远不及卖100多美元的检测报告。
Poy:那么骅姐,您觉得他们订阅模式不成功核心到底是什么呢?
骅:Poy,其实23andMe的订阅模式没能真正跑起来,还是因为基因数据本身没有那么高的复购率。
他们也的确尝试在后来实行的订阅package里加入一些‘动态’的内容,比如推送最新的科研进展、分析新发现的基因标记,或者让用户加入社区,匹配远房亲戚,甚至参与制药公司的研究项目。但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东西缺乏直接价值,甚至有点抽象。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隐私担忧。当用户意识到,订阅服务可能意味着自己的数据会被更频繁地用来做研究,或者推送更多商业化的功能时,信任感就开始下降。
最后,订阅带来的收益跟运营成本相比,其实并不是那么可观。订阅模式要维持用户活跃,就得不断推出新功能、新报告、新互动,但这些研发成本非常高,而愿意长期付费的用户群体又太小。所以,23andMe始终没能让订阅成为第二条强劲的收入曲线,公司的主要收入还是靠一次性卖检测包,或者靠把数据授权给药企合作。
其实呢,真正让 23andMe 被视为‘科技独角兽’的,还是它背后的那座‘数据金矿’,几百万用户的基因信息。公司从一开始就让用户在隐私政策同意书上签名,允许把匿名化的基因数据用于科研合作。而最典型的就是 2018 年与GSK 签的那个三亿美元合作协议。这个模式,说白了,就是把消费级的基因数据整合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供制药公司开发新药。这让 23andMe 摇身一变,不只是检测公司,而是潜在的医药研发合作伙伴。
与GSK的合作也让投资人觉得23andMe不只是卖检测包,而是有机会在生物医药领域找到新的收入来源。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埋下了信任危机的隐患。用户一开始是出于好奇心来玩一玩,可当发现自己的基因数据可能被用来支持药企的研发、甚至担心数据泄露时,信任感就开始崩塌。
Poy:这真的是一把双刃剑啊,现在事后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所以,对2023年那次影响几百万人的数据泄露事件之后,消费者对长期交出基因数据的意愿更低了。骅姐,你再跟大家解释解释,这个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又为何影响如此之大呢?
骅:事情发生在 2023 年 10 月,黑客通过所谓的“credential stuffing”攻击,也就是利用在其他网站泄漏过的用户名密码组合,成功登录了约 14,000 个用户账户 。起初只是少数账户,但当黑客进入这些账户后,利用 23andMe 的 “DNA Relatives” 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允许用户与远亲连接和交流),攻击范围迅速扩大。他们抓取了用户个人档案中的血统信息、出生年份、地区、祖源比例、家族姓氏、甚至照片和公开文本信息,累计影响约 690万用户,几乎占当时总用户数的一半 。
更糟糕的是,黑客还以犹太人族群和华裔用户为目标,专门打包出售这些敏感数据,甚至在黑客论坛上公开交易。23andMe 起初否认系统被攻破,称这并非“内部泄露”,而是用户“密码复用”的问题。那这种推卸责任的说法,也引来了极大争议。此外,公司延迟做出响应也遭到了批评:一些用户在 2023 年秋天发现数据曝光,但直到几个月后 公司才正式承认大面积数据泄露。
后来,事态发展到 2024 年 9 月,23andMe 同意支付 3,000 万美元和解费用,并为受影响用户提供三年安全监控服务。同时,公司被要求强制推行两步验证、定期安全审查、以及改善密码策略管理等措施,以补救之前的安全漏洞。
那这一事件呢也让23andMe的用户从科学好奇,转而留下了“信任危机”的烙印。
哎,Poy,在你从事的保险行业里,会不会有一天,保险公司用你的基因数据来决定保费?
Poy: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从理论上说,基因数据对保险公司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它能揭示一个人有没有携带某些重大疾病的易感基因,比如乳腺癌、心血管疾病风险等。如果这些信息能合法获取,保险公司就可以精准定价,提前规避高风险客户。对他们来说,这是‘大数据’带来的理想武器。
但对于消费者的角度,肯定是不愿意的,会认为这会造成“基因歧视”,反过来,让人们因担心保费上涨而不愿做基因检测,从而影响早期诊断和治疗。
所以,在现实中,这件事情就变得非常敏感,也受到严格限制。
在美国,有一部叫做 《基因信息非歧视法》(GINA) 的联邦法律,明确禁止健康保险公司和雇主基于基因信息歧视个人,比如不能因为客户的DNA里带有某个突变因素,就拒绝客户买健康险或提高保费。
不过,这个法律有个漏洞:它不涵盖人寿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伤残保险。所以理论上,在这些保险种类里,如果公司能获取到你的基因信息,就可能影响定价。这是在美国的情况。
而在加拿大,法律保护更加严格:它明确禁止任何人(包括保险公司)要求提供基因检测结果作为购买保险的条件。所以,在各大保险公司的申请表上,都明确写着,如果你做过基因检测,不要在健康告知中主动披露结果,因为法律禁止保险公司以此作为核保依据。这对消费者显然是更公平的。不过保险公司也还是蠢蠢欲动:加拿大的保险业协会曾经提案,希望在高额保额的限制方面放宽一点(例如 25 万加元以上的寿险,可以询问),这样保险公司要承担的风险可以稍稍降一些,不过最后还是没有被通过。
所以,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呢?没人知道。从法律和伦理上,目前有一定保护,但商业利益驱动下,这始终是一块灰色地带。
这也是为什么23andMe在数据安全和透明度上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比一般公司代价更高。因为人们担心的,不仅仅是隐私泄露,而是未来可能面对的现实风险,这是踩红线的问题。
而且后面黑客攻击造成如此大面积的影响,他们处理的态度还很消极并且想隐瞒,那更是让消费者失去信任,再解释也是徒劳了。
骅:嗯,确实是的。
Poy:哎骅姐,随着23andMe宣布破产,你觉得这个行业的增长是否已经遇到瓶颈?它的竞争对手又是怎么抢占这个市场份额呢?
骅:Poy,我觉得,23andMe 的破产确实是一个信号,说明消费基因检测行业,已经从几年前的高速增长期,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
先看行业本身。几年前,大家对基因检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很强,买套件查祖源、看看遗传风险,甚至找亲戚,这些需求支撑了行业的爆发。但我们刚刚提到了,这种消费是一次性的,基因不会变,你查过一次祖源,下一次再买的理由就不多了。再加上2023年23andMe那次影响数百万人的数据泄露,让很多人对隐私安全产生恐惧,用户新增放缓,老用户也更谨慎。这些都让23andMe以及这整个行业的增长动力逐渐枯竭。
再看竞争对手,23andMe 的主要竞争对手是 AncestryDNA、MyHeritage 和 FamilyTreeDNA 这些公司。但这几家公司的商业运作和23andMe还是有些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AncestryDNA ,他们呢更专注于家谱和祖源,把基因检测作为家谱服务的延伸,让用户在家族树中互动,形成长期的社区粘性。那他们的商业模式,其实比 23andMe 更容易走得长久。为什么呢?AncestryDNA 的背后本身是全球最大的家谱网站 Ancestry.com,基因检测只是用户进入生态的入口。买了套件的人,通常会被引导去构建自己的家族树,和其他亲戚用户互动,上传历史照片,甚至参与社区活动。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社交体验,因此用户会不断补充资料、结识亲戚,甚至订阅更多功能。
这种社区和订阅结合的模式,让用户的价值远高于一次性的一百多美元。对于 AncestryDNA 来说,基因检测只是吸引用户的第一步,真正的收入来自订阅和长期的家谱生态。相比之下,23andMe 没有构建出类似的社区和生态,也没能找到让用户持续付费的理由,商业模式就更脆弱。
那么再来聊聊MyHeritage。他们呢走的是全球化路线,强调跨国亲属匹配,吸引大量欧洲和亚洲用户,也通过订阅制让用户持续上传数据、访问高级功能。
Poy:那这家公司为什么比 23andMe 的模式更有商业价值呢?
骅:先看市场格局。23andMe 的核心用户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靠北美的移民文化推动祖源检测的潮流。但这个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几乎每个对祖源感兴趣的人都做过一次检测,很难有大幅增长。而 MyHeritage 早早瞄准了 欧洲和亚洲这些基因检测尚未完全普及、但人口基数巨大、跨国家族联系丰富的市场。对于很多欧洲家庭来说,几十年的战乱和其他移民潮让亲属关系支离破碎,找到远亲、拼出家谱是强烈的情感需求。而亚洲用户呢则常被吸引去探索自己跨国的祖源,比如中国、东南亚、印度血统的交叉,也形成了巨大的新用户增长空间。
再看商业模式,MyHeritage 通过订阅制建立稳定的现金流:用户可以持续上传家庭照片、历史文件,解锁更多DNA亲属匹配功能,还能访问庞大的历史档案库和家谱工具。每年几十甚至上百美元的订阅费,再加上不断扩展的新功能,让用户有持续付费的理由。
相比之下,23andMe 没有把用户关系延伸到一个长期的平台,它更多依赖好奇心驱动的单次消费。而MyHeritage 不只是卖一份检测结果,而是在卖一张跨国、跨文化的‘社交网络’,而这正是它更有商业前途的原因。
那接下来,我再来说说FamilyTreeDNA 。它的主要群体是家谱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因此,FamilyTreeDNA 其实和 AncestryDNA、MyHeritage 的思路不太一样。它不是靠大众的好奇心,而是锁定了一个更小众、但愿意为深度服务付高价的群体,比如家谱研究爱好者、历史学者,还有那些执着于追溯家族血脉的人。
Poy : 啊我有点明白了。他们虽然看起来经营的业务都很相近,但是商业模式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FamilyTreeDNA 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少而精”,它抓住的是一群愿意为精准、深入的基因溯源和专业分析长期付费的用户。这类客户黏性高、价格敏感度低,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反而更高,所以公司在研发和客户支持上的投入能真正转化为稳定收入。
而 23andMe 那种“广撒网”式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一旦大众的新鲜感过去、市场接近饱和,再加上隐私争议,增长曲线就很容易急转直下。
相比之下,FamilyTreeDNA 不依赖爆款流量,而是靠持续提供稀缺、深度的服务稳扎稳打,这确实是面对行业寒冬时更抗风险的模式。
对了骅姐,现在23andMe已经宣布破产了,但是它的庞大数据库依然价值无穷,那么23andMe现在的下一步是什么呢?有谁会接手它的生意呢?
骅:嗯,今年三月,23andMe 申请第11章破产保护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会通过法院监督的拍卖,把资产整体出售。最开始,最大的竞标者是美国药企 Regeneron,他们开出了大约 2.56亿美元的价格,想要获得23andMe的数据库和科研资源。对药企来说,23andMe的数据能加速他们的科研发展,助精准医疗项目落地。
但是,最后接手的并不是药企,而是一个更让用户接受的买家,那就是TTAM Research Institute。那么这个机构是谁呢?TTAM其实是由23andMe的创始人Anne Wojcicki 牵头的非营利研究机构。法院在2025年6月底批准TTAM以 3.05亿美元收购23andMe的主要资产。沃西基本人虽然在公司破产时辞去CEO,但通过这个非营利组织,她重新接管了核心业务。而且TTAM 承诺,23andMe 的数据不会被随意商业化,新的运营结构会加强隐私保护,并确保任何科研合作都符合用户同意和法律规范。
这也意味着,23andMe 接下来不会立刻消失,而是会以一个全新的、非营利的形态继续存在,重点可能会转向科研、与药企的透明合作,以及逐步重建用户的信任。
Poy:哇,这个Anne的确是很聪明嗷。但是骅姐,您觉得这个非盈利组织的形式是否会让品牌重生呢?未来有没有可能再次回到商业市场?
骅:也许会,我觉得它不是一剂立竿见影的解药,但可能是公司目前唯一能重新站稳脚跟的机会。
过去,23andMe靠的是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健康焦虑,靠卖检测包、加一点订阅、再授权基因数据给药企赚钱。但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它一旦出现隐私危机,用户就会感觉自己被‘卖掉’了。这就是2023年那场影响近700万用户的数据泄露之后,公司几乎无法恢复元气的根本原因。
转成非营利机构运营,至少传递了一个信号:公司不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而是以科研、公共健康、和用户信任为核心。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户的担忧,让他们觉得数据被用在‘正确的地方’,而不是纯粹为股东赚钱。但这也意味着,23andMe 未来的资金来源更多要靠科研合作、政府资助、以及和药企的透明合作项目,而不是靠大规模卖套件。
所以我觉得在未来它的出路可能有三个:
第一,深耕科研平台。把基因数据库作为科研基础,跟大学、研究机构合作,争取更多政府资助,树立‘为科学服务’的形象。
第二,与药企做更透明的合作。23andMe和GSK的3亿美元合作,就是典型案例。未来,如果能明确用户授权、严格隐私管理,这条路还是有盈利潜力,也能保证数据库的持续价值。
第三,彻底转型用户体验。也许它会学 AncestryDNA 或 MyHeritage,不再只是检测公司,而是围绕家谱、亲属网络,甚至健康管理,搭建一个长期的服务平台,而非一次性的检测交易。
不过,说实话,这条路不会轻松。23andMe 必须在未来几年里重新赢回用户信任,否则,即便数据再庞大,也很难让人继续交出自己的DNA。而Anne Wojcicki 用非营利的模式重新拿回23andMe,就是为了争取这个信任重建期。接下来,这家公司能不能从一度辉煌、到破产,再到复活,完全取决于它能不能证明,基因数据不只是生意,而是真能为个人和公共健康创造长期价值。
Poy:很有意思。还有骅姐,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非盈利机构TTAM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何有这个能力以 3.05亿美元收购23andMe?
骅: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因为它关系到收购的可信度和未来运营能否持续。
首先,TTAM Research Institute 是安妮·沃西基于2025年5月成立的一个 加州注册的非营利公共利益组织,专门就是用于收购23andMe的资产,并承载其未来的科研与数据平台运营
那关于资金来源的内幕,据我看到的媒体披露,TTAM在竞拍中过后获得了一家 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持有现金约170亿美元的Fortune 500公司 的支持。这意味着它背后有一家大型企业提供资金或资本保证,使得TTAM能够提出 3.05亿美元 的竞标报价并成功超越 Regeneron 的2.56亿美元报价。
在银行拍卖程序里,TTAM 最初是提交了 1.5亿美元 的出价,随后在拍卖过程中明确表示愿意出价至 2.8亿美元甚至更高,并最终以3.05亿美元成交。法院批准后,TTAM 已经承诺未来一年内将投入 8,400万美元 用于运营支出。
这也意味着,收购后的 TTAM 不只是个“壳公司”,而是真正有财力承诺、可运作的组织结构。它不仅收购了23andMe的核心业务线,还明确了承诺继续执行23andMe的隐私政策,加强消费者数据保护措施。
Poy:啊,原来如此。看来破产也是一种精明的品牌重新恢复生命力的策略啊。
骅:是啊。通过第11章破产,23andMe甩掉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和投资人的盈利压力,把核心资产放进了一个非营利机构里。这样,它摆脱了外界对它‘只想赚钱’的印象,转而强调科研、公共健康和隐私保护。
这其实是一种危机公关和商业策略的结合。对于Anne Wojcicki 来说,这是她唯一能让这家公司在公众眼里继续存在的方式,所以不愧是Google创始人的前妻呀,商业头脑棒棒的。
当然,这个策略能不能让品牌真正恢复生命力,还得看接下来它怎么做,特别是能不能重建用户信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次破产重组也许真能成为23andMe的第二次机会,而不是它的终点。
Poy:是的。23andMe 的历程,从硅谷明星到破产重组,再到被创始人以非营利模式接手,不仅是一段商业传奇,更是一堂关于商业模式的深刻复盘课:好奇心能带来流量,但企业真正的护城河来自信任、长期价值与可持续的盈利结构。
它提醒我们,企业的增长逻辑、收入结构与客户利益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它能走多远;而在市场周期的起伏中,只有那些能够兼顾用户信任与商业可持续性的模式,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对于科技创新而言,这不仅关乎技术的突破,更关乎能否回应公众的期待、守住商业与社会的底线。我相信这对所有的科技公司,从包括谷歌到openAI都具有很强的启示。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在结束今天这一期的节目之前,我们也想询问一下我们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对今天的话题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在我们的网站上留言。另外,我们也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LinkedIn Community page, 与其他播客听众朋友们一起学习探讨更多商业案例!如果需要参加我们播客微信群的话,请加我们微信,ID是reelstone。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一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