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7: “Inventing Anna”, 女权斗士还是虚妄野心

Photo Credit to Netflix

骅:我最近几天忽然意识到,其实我们的柠檬变成柠檬水Podcast节目才刚刚开始一个多月,可是感觉好像已经好久好久了。自从一月底以来,我们已经录制了六个episodes,话题包括黑莓手机,Clubhouse,Lululemon,纽约时装周,奥运超级明星谷爱凌,英超Chelsea等等。不过我觉得除了制作内容的乐趣之外,我们的身边也开始聚集了一批我们节目的粉丝。我们刚刚开始的“柠檬变成柠檬水”的微信群,人数已经超过了200了。

Poy:是的,前两天还有一位朋友,有段时间没联系了,专门给我发微信,说听了我们的节目,很有收获,很有启发。我们真的很受鼓舞,大家的支持和反馈是让我们继续制作有趣内容的巨大动力。

在我们的群里呢,除了大家分享讨论收听每一期节目的心得体会之外,也经常为我们Podcast的topics出主意。比如今天的主题就是在我们许多群友们的要求下特制的。最近,Netflix制作的一部以真人真事改编的系列剧“inventing Anna”中文翻译为《虚构安娜》,上映后,在Netflix的排行榜上连续几周排名第一,剧中人物的故事也成了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

“Inventing Anna”的故事是根据《纽约》杂志著名记者Jessica Pressler发表的长篇报道而改变的。它讲述了一位 20 多岁的女孩Anna Delvey, 假扮名媛,以富有的德国富豪继承人的身份混入纽约上流社会,成功骗取钱财的故事。

骅:是的,Jessica的报道我其实在2018年的时候就阅读过了,因为她的这篇文章,我也曾经十分关注Anna的法庭drama。如同系列剧里所描述的,纽约时报这些知名媒体当初还特地报道了Anna出庭时的服装造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Poy:没错,Anna的故事之所以非常的引人注目,是因为这么一个至今还在坐监狱的罪犯,居然成为好莱坞的赚钱灵感,成为我们大众不得不关注的新闻,而这些曝光度也让Anna本人获得了不少财富,她在最近一次访谈里,就透露Netflix支付了31万美元的consulting fee。除了Netflix之外,Anna在监狱里也真的是没有闲着,据说她正在准备出书,拍摄纪录片等等,真的可谓是犯罪也成了赚钱出名的途径。

骅:对,要真正理解为什么犯罪也会成为赚钱的手段,我觉得还是要从一个简单的公关原则开始。公关学101就是“no news is bad news (没有不好的新闻)”,如果一个公司,一个品牌没有新闻的话,大众就会开始忘记你的存在。要不断地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这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里面牵涉到品牌打造,大众心理学,narrative的掌控,以及如何将事件转换成对自己有利的宣传。在这里,我稍微叉出去一下啊,我一直特别respect Taylor Swift的公关策略。她深知制造新闻的重要性,并且是掌控自己故事的大师。没有出唱片的时候,你可以根本看不到她的踪影,在即将出唱片之前,Taylor总是会制造出令她粉丝关心的话题,牢牢掌控节奏,让你一步步地跟着她去download她的音乐,看她的演唱会,回应她在社交媒体上的post, 体验她为你策划安排的experience。

再回到Anna,这个冒牌继承人也是一个深知如何讲故事,如何掌控narrative,如何不断为自己制造新闻的高手。就举一个例子,刚才我提到的Anna的法庭style, 就是用fashion作为武器,吸引陪审团同情心的高明做法。Anna在出庭期间,每次都是穿着如同教会学校女生的衣服,看上去羞羞答答,天真纯洁,她还特地为自己配了一副黑边框眼睛,让陪审团很难与那个在纽约上流社会里冒充身份的骗子相联系,以此获得他们的同情之心。Anna把fashion作为武器的这一招后来也被大家熟悉的硅谷冒牌企业家Elizabeth Holmes所采用,去年夏天当Elizabeth出现在法庭的时候,特地把头发染成软软的金色,服装也是充满女性化的低调,与当年她以乔布斯作为榜样,身穿黑色高领,显得野心勃勃的她真的是大相径庭。

Poy: 嗯,骅姐,您的洞查很有启发性。这种PR的手段的确不可低估,所谓真正的高手,从来不直接大吹大擂,都是通过润无细无声的方式,释放信号,让公众自己脑补得出结论,自己就会欣然接受并相信它。Anna就一直很了解自己的目标受众。在假扮上流名媛时,为了气势逼人,就摆出一副睥睨一切的傲慢姿态。在法庭上,最重要的就是得到陪审团的同情,就装扮得很无辜,用这种很聪明的方式进行心理暗示,结果就是她成功了。否则,可以想像,她受到的惩罚也许会比现在的要严厉得多。

骅:对。她在这方面确实是天才。我也是因为被她这种反差所吸引,想看看她到底能掀起多大浪。在这部连续剧放映之前,我曾经看过Netflix 营销团队制作的一张海报,上面有这样一句话,“一顿晚餐花了 36 , 000 美元,但她从未付过账单。”我当初觉得这张海报非常的吸引人,然而遗憾的是,“inventing Anna”的内容却有点让人失望。

Photo Credit to Netflix

Poy: 哦,骅姐,来来,快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失望的点是什么?

骅:我想这部剧让我失望的原因是它的故事核心。它想把Anna描绘成一个女权主义者,一个目标坚定的女boss,一个有野心有梦想的underdog。与此同时,它又无法justify Anna所犯的罪。它既想让我们同情她,又无法真正地让我们做到这一点。它用大量的篇幅在表达性别歧视、精英主义和社会的不平等是阻碍普通人成为富人的障碍,但是同时又无法判定Anna是否真是女权主义者,还是一个只想要钱的骗子;她的胜利是来源于她的无穷魅力和智慧,还是源于我们腐败的社会制度。特别是最后,当一群记者为Anna在法庭上的欢呼,她的律师为她如此卖力的进行辩护,这一切似乎都在表达,我们在为她加油。最后,这部剧把英雄主义,贵族气质与骗子行为混为一谈,不愿意承认它的主角是一个一心一意爬入社交名流圈,只想要骗钱的罪犯。

Poy: 可能编剧与制片人是从剧情需要考虑,觉得这种处理可以让观众觉得这些骗局没那么讨厌,剧情比较有看头吧。有时候感觉编剧们为了政治正确,主题升华,有点矫枉过正,陷入一种矫情自嗨的境地。

骅:没错,我理解很多文艺作品中,喜欢刻画人物的多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但在Inventing Anna这部连续剧,我觉得有点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确实让我们观众有些不太舒服。如果朋友们看过这部剧的话,一定记得剧中有一位Anna当时的好朋友Rachel。Rachel是Vanity Fair杂志的一位编辑,两人曾经一起去摩洛哥旅行,Anna说服Rachel用公司的信用卡留在酒店做抵押,并且承诺会偿还她。整个旅行两人用了大概六万多美元,结果当然是Anna没有给她一分钱。虽然Rachel不穷,但她远不如Anna碰到的其他上流社会的人有钱,我完全可以想象这个六万美元为Rachel所带来的精神与物质上的stress。我最近看了Rachel的一些访谈,我觉得Rachel的确也因为Anna的故事而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但是这部剧把她描绘成一个意志薄弱、出卖朋友,只顾牟利的小人,这个我觉得的确很不公平。

Poy:是呀,在这部剧里,为了烘托Anna,编剧不惜丑化他人,非得要把Anna塑造成一位我们应该为她喝彩的打破陈旧的斗士。

骅:是的,这也是我觉得很不能接受的一点,有点三观尽毁的感觉。不过,剧中描述的这种现实荒诞现象也确实是真实存在,很让人感慨,我在北美已经居住了30 年了,我自己就亲自目睹了许多名人利用丑闻为自己发财的真实故事。比如大家熟悉的卡戴珊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丑闻获取财富的案例。据说老妈与大姐Kim当初有意泄露Kim的sex tape,并以此大做文章进行炒作,从此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他们已经把“被误解女人”的模式炒作地如火纯青了。这让我想到了当年曾经以电视剧“Bay Watch”而轰动一时的性感影星Pamela Anderson与摇滚乐明星Tommy Lee在被人偷盗他们的sex tape之后, 两人在媒体面前显得如此的尴尬,似乎犯下了天大的错误。与Anna这一族人相比,他们真的是显得太纯真了。

Poy:是的,以前,人们还是有道义底线的,但是现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许多人,真的是为了红,为了炒作,已经到了不知廉耻的地步。

骅:没错,另外,这部剧还试图探讨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那些纽约上层的社会名流大亨们,不管有任何的危机,似乎都可以很快恢复,而像Anna这样的普通人却不被允许享有同样的特权。

Poy:嗯嗯,我觉得编剧可能是希望站在一个更高的社会性和人性的角度来探讨这件事情,因为如果仅仅只一个一心想要骗钱的故事,那就是一个商业片,是故事会,只需要展现她骗人的手段多么高明,上流社会的人的生活是多么奢华,再加上一些关于友情爱情的狗血戏码就好了。但是编剧似乎力图通过人物图鉴的形式,构筑了一幅当代纽约的浮世绘,通过Anna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将上流社会那种讲话霸道、对人傲慢,目光45度向下斜视的方式刻画得入木三分,试图探讨阶层固化下,平民百姓的无力感,宿命论,似乎穷其一生,无论多努力,也无法破冰,虽然Anna最后貌似差一点就要成功了,但是仍无法避免重重摔了下来的结局。

骅:确实,阶层固化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从不认为这个圏层是闭合的,无法打破的,其实它一直都是打开的,一直有佼佼者,异军突起,受到瞩目和推崇,也一直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盛极一时,但由于才华或品行无力支撑,最后跌落神坛,泯然于众。就像Anna这样的聪明人,就是败在急功近利上,总希望走捷径、却不愿意脚踏实地创造财富和成就,明明是虚荣之下构筑的野心,却非要演变成女权斗士,归罪于社会不公和圈层固化。

Poy:没错,我也不认同它这种宿命论。确实,从平民到上层的道路漫长且坎坷,但我们并不会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相反,所谓无招胜有招,无视它,也许才是最好的应对。就好比成功的金融精英并不是只有每天梳着大背头,西装革履的奔走在华尔街这一种,也有每天穿着polo衫,衣着朴素,躲在奥马哈小城偏安一隅的大神巴菲特。短暂的光芒,一时的得势,真的不能说明什么,一切用实力说话,你非得卷入这滚滚洪流,就不能完全怪社会,因为那也是你自己的选择。

最后,再回到我们的商业视角来总结一下,其实也是一样的。新公司新产品,不要妄自菲薄,也无要目空一切。沉静下来,找找自己的锚,想想自己的目标,好好打磨自己的产品,不要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专注自己的目标人群,终会发现有一天,在红海中厮杀的你,已经进入一片无人之境。

骅:对。在结束今天这一期的节目之前,我们也想询问一下我们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对今天的话题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在本文下面留言。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如果你想加入我们在柠檬群的话,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的微信号是reelstone, 我们的网站上也有其他的联系方式。

Previous
Previous

Episode 8: 简单的Wordle真的简单吗?

Next
Next

Episode 6: Chelse的抉择,俄乌冲突下的企业面包与良心